《登鸛雀樓》

1.登鸛雀樓全文及譯文如下:

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

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


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,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。

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,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。

2.登鸛雀樓作者簡介:

王之渙(688—742),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,字季凌,漢族,薊門人,一說晉陽(今山西太原)人。性格豪放不羈,常擊劍悲歌,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。名動一時,他常與高適、王昌齡等相唱和,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。王之渙早年由并州(山西太原)遷居至絳州(今山西新絳縣),曾任冀州衡水主簿。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。因被人誣謗,乃拂衣去官,后復(fù)出擔任文安縣尉,在任內(nèi)期間去世。

王之渙“慷慨有大略,倜儻有異才”,早年精于文章,并善于寫詩,多引為歌詞。他尤善五言詩,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,是浪漫主義詩人。靳能《王之渙墓志銘》稱其詩"嘗或歌從軍,吟出塞,曒兮極關(guān)山明月之思,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,傳乎樂章,布在人口。"但他的作品現(xiàn)存僅有六首絕句,其中三首邊塞詩。他的詩以《登鸛雀樓》、《涼州詞》為代表作。章太炎推《涼州詞》為“絕句之最”。

3.登鸛雀樓作品賞析:

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(xiàn)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,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。其中,前兩句寫所見?!鞍兹找郎奖M”寫遠景,寫山,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,“黃河入海流”寫近景,寫水寫得景象壯觀,氣勢磅礴。這里,詩人運用極其樸素、極其淺顯的語言,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,收入短短十個字中;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,也如臨其地,如見其景,感到胸襟為之一開。沈德在《唐詩別》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:“四語皆對,讀來不嫌其排,骨高故也?!苯^句總共只有兩聯(lián),而兩聯(lián)都用對仗,如果不是氣勢充沛,一意貫連,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。這首詩,前一聯(lián)用的是正名對,所謂“正正相對”,語句極為工整,又厚重有力,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;后一聯(lián)用的是,雖然兩句相對,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。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。


4.登鸛雀樓游記:

初到運城,問朋友哪里景點值得推薦,朋友毫不思索的說“鸛雀樓”。

鸛雀樓,又名鸛鵲樓,位于西省運城市永濟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,始建于北周,據(jù)說因鸛雀棲其上而得名。鸛雀樓被稱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,與黃鶴樓、岳陽樓、滕王閣齊名。也因唐王之渙的一首《登鸛雀樓》,“白日依盡,黃河入海流;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”而聞名遐邇,過路游客都希望一睹明樓之芳容。

鸛雀樓始建于北周 ,由于樓體壯觀,結(jié)構(gòu)奇巧,加之周圍風景秀麗,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。但舊樓早已不見蹤跡,現(xiàn)在看到的建筑是歷時五年,2002年9月才竣工的仿唐形制、四檐三層的新鸛雀樓。


初春時節(jié),氣溫偏低,我們到達鸛雀樓時天氣能見度較差,無法遠拍恢宏建筑,只能在樓內(nèi)近距離參觀陳設(shè)展覽內(nèi)容。

鸛雀樓內(nèi)分層展現(xiàn)了當?shù)厝宋臍v史和傳說故事,一層千古絕唱和大唐蒲州盛景,二層悠遠流長(華夏根祖文化),三層亙古文明,四層黃土風韻,五層曠世盛榮,六層極目千里,使盛唐的氛圍和華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。

鸛雀樓的油漆彩畫是國內(nèi)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(shù),經(jīng)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多方考察搶救,重新創(chuàng)作設(shè)計,是國內(nèi)唯一采用唐代彩畫藝術(shù)恢復(fù)的唐代建筑。外表經(jīng)過磨平處理后,進行了油漆彩繪,立刻使該樓變得古典風雅起來,達到了"修舊如舊"的藝術(shù)效果。


為了像詩人一樣也能“欲窮千里目”,我們登上了鸛雀樓的最高一層。即使灰蒙蒙的,也不能阻止我們眺望黃河、俯瞰大地,想象《題鸛雀樓》的詩句,"迥臨飛鳥上,高出世塵間。天勢圍平野,河流入斷。"


試想一下,歷代詩人登鸛雀樓,均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,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,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。我們豈能錯過登高望遠的機會,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呢!


評論

評論: